站群 今天是:

攀枝花市2009年度财政决算分析-凯发网

发布时间:2010-12-21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0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灾后重建的双重压力,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四个倾力打造”的战略重点,按照“止滑回升、爬坡上行”的总体要求,主动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全面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不断深化财政改革,不利推动全市经济较快增长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全市财政预算完成情况
    2009年,全市共组织财政收入99.5亿元,同比增长7.33%,其中:中央、省级收入48.3亿元,同比增长5%;市、县(区)级收入51.2亿元,同比增长9.63%。
根据市、县(区)两级人大常委会批准的收入调整预算,2009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509,031万元,实际完成511,582万元,占预算的100.5%,比上年增收43,947万元,增长9.3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49,028万元,占预算的100.67%,比上年增收32,973万元,增长10.43%。
根据市、县(区)两级人大常委会批准的支出调整预算,加上级财政补助支出,2009年全市地方财政支出预算为943,944万元,实际完成927,611万元,占预算的98.26%,比上年增支162,389万元,增长21.22%。其中:一般预算支出751,663万元,占预算的98.65%,比上年增支156,297万元,增长26.25%。
全市财政收支试算平衡情况是:2009年地方财政收入511,582万元,加上级各项补助收入401,565万元、债券转贷收入15,000万元、上年结余收入18,585万元、政府性基金调入资金106万元、预算外调入资金69万元,收入总计946,907万元。2009年财政支出927,611万元,加上解支出2,857万元、政府性基金调出资金106万元,支出总计930,574万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16,333万元,实现了收支滚动平衡目标。
    二、全市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分析
    1、财政收入增幅总体呈回升趋势。2009年全市累计完成财政收入511,582万元,同比增长13.58%,占全市gdp比重为12.06%,同比提高了1.23个百分点。从今年各月财政收入增幅变动情况来看(见图一),上半年在清缴非即期收入和一次性收入入库的拉动下,财政收入增幅呈现明显的回升趋势,7月以来财政收入增幅呈现前抑后扬的趋势,7、8月受主要工业品价格下调的影响,财政收入增幅有一定幅度下滑,9月以后在攀钢应缴土地出让金收入陆续入库的拉动下,增幅逐月回升,12月受2008年底翘尾因素的影响,增幅有所回落。
  
    2、税收收入保持小幅平稳增长。全市税收收入累计完成261,443万元,同比增长5.2%。今年以来,针对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税收政策调整、资源性产品价格同比大幅度下降、重点企业税源同比大幅减少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市财税部门通过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大力清缴欠税、加强对重点税源的监控等积极措施,确保了税收收入的平稳增长。
  
    3、非税收入受一次性收入影响较大。全市非税收入累计完成87,585万元,同比增长29.65%。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市矿产品价格及产量持续下滑,加上执行“8.30”地震后市政府出台的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政策,非税收入的征收工作难度加大。除3月因一次性采矿权价款收入入库,拉动非税收入同比大幅增长外,全年非税收入增幅总体呈下降趋势。

    4、基金收入各月增幅波动较大。全市基金收入累计完成162,554万元,同比增长7.23%,其中:土地出让金收入累计完成146,236万元,同比增长14.75%。从今年各月基金收入增幅变动情况来看,1-5月受金融危机和地震灾害的影响,房地产市场销售行情不景气,基金收入同比下降,6月以后随着房地产市场逐步回暖,特别是9月以来攀钢应缴土地出让金收入陆续入库,拉动基金收入快速大幅增长。12月受2008年底大额土地出让金收入入库的影响,基金收入增幅有较大幅度回落。

     5、财政支出着力保障重点项目。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累计执行751,663万元,同比增长26.25%,其中:大力实施“教育惠民”工程,全面推进灾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支出累计执行95,795万元,同比增长30.92%;加强“五大”社会保险征缴及待遇兑现,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制度,积极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累计执行207,183万元,同比增长40.56%;全力支持节能减排工作,做好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职工安置、转产和化解债务等的资金保障工作,环境保护支出累计执行38,509万元,同比增长78.06%;巩固、扩大“双创”成果,大力支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城乡社区事务支出累计执行54,836万元,同比增长35.05%。
    三、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情况
    据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24.08亿元,增长11.2%,增速比上年回落3.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32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300.06亿元,增长12.0%;第三产业增加值103.70亿元,增长10.0%。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4%、77.9%和20.7%,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4.7、72.7、22.6调整为4.8、70.8、24.4。总体来看,2009年全市经济运行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具体表现为: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03亿元,增长4.8%。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8,366公顷,比上年增加683公顷,粮食、油料、蔬菜、水果等农作物产量较上年分别增长了0.6%、30.2%、4.3%、17.9%。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发展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8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农民专合组织62个。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完成通村通乡公路建设278公里,全市已有221个行政村和41个乡镇实现了公路畅通,新建沼气池6,260口,解决了8.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类财政直补资金8,600余万元。
    (二)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今年以来,全市工业尽管受主要工业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市场需求波动较大、产销衔接困难等诸多不利影响,但是在国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量上马、沿海企业短期订单增加,特别是钢材、钛白粉等产品的产量和价格回升的多重因素的推动下,规模以上企业中的90%以上的企业恢复生产,全市工业经济逐步回升,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80.72亿元,增长12.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68.07亿元,增长13.0%。钒钛、钢铁、能源、化工四大支柱产业累计完成工业产值628.1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总量的85.21%。企业效益下滑的势头有所遏制,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1.96亿元,实现利税总额51.43亿元,扭转了今年前8个月工业企业持续亏损的势头,但较去年同期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三)固定资产投资再创新高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在投资拉动战略的推动下,呈现出总量大、增速快的态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4.76亿元,增长40.6%,各月增幅都在35%以上,是“十一五”期间投资增幅最快的时期。投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优先启动了一批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和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基础性作用的项目,对农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薄弱环节的投资得到加强。
     (四)环境保护力度加大
     全市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不断巩固、扩大“双创”成果,交通、环卫、园林绿化等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公路、水路、河道、铁路等专项治理工作扎实开展,全市各级财政投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资金大7,700余万元,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成效显著,我市也因此荣获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市州二等奖。
节能减排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围绕重点产业、重点能耗企业、重点节能技改项目,积极支持攀钢高炉渣制备精四氯化钛等为代表的10大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加快推进攀钢、德胜集团等10项重大节能示范工程,关闭淘汰了19家企业落后产能、工艺和装备,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各项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五)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扎实抓好学校灾后重建,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成19.5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23亿元,确保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深入实施教育民生工程,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收益学生达10.9万人,免除5.56万城市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农民达46.61万人,参合率达93%,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乡镇卫生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进展顺利。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全年组织实施市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34个,科技合作项目4个,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成效显著。就业和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五大社会保险扩面工作进展顺利,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38.87万人,新增城镇就业1.55万人。
     四、全市财政运行情况
    (一)全力以赴聚集财力,收支规模再上台阶
    2009年经济形势十分复杂,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市主导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企业效益下滑,加之国家出台了结构性减税政策,给财政增收带来了巨大压力。尤其是去年前两个月财政收入出现负增长,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全市财税部门认真分析财税走势,把握大局,研究对策,运用财税手段,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促进企业达产增效,努力实现财政平稳运行。
    一是狠抓收入征管,预算任务圆满完成。各级财税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强化收入征管,一方面,抓住征管数据集中上线的契机,加强税源管理,加大稽查力度,实施以票控税,严控延期纳税,积极清缴欠税,及时组织税收入库,做到应收尽收;另一方面,加强重点非税收入的征管,推行“一站式”收费,完善“非税收入执收单位管理系统”,规范非税收缴行为,加大罚没物资处理力度。通过一系列措施,从三月份起,全市财政收入实现了止滑回升,全年财政收支规模分别突破50亿元和90亿元大关,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收支结构继续优化,运行质量显著提高。收入增长质量明显改善。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实施结构性减税的背景下,全市一般预算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9.5%,同比提高了1.6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支出结构继续优化。全市民生保障、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73.4%,比上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行政成本性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6.6%,比上年下降了0.8个百分点。县(区)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县(区)财政收入增长12.1%,比市本级快4.7个百分点;按财政供养人员计算的县(区)人均财力达到9.5万元,比上年增加1.8万元,高于全省县级平均水平3.6万元,县(区)自求平衡和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经济止滑回升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各级、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面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通过财税政策的组合运用、财政资金的统筹安排,采取五项有针对性的措施,全力促进经济止滑回升。
一是实施投资拉动战略。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把增加投资和扩大内需作为拉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抓手,围绕重大项目,加大投资力度,增强发展后劲。全市安排财政资金200,896万元,用于交通、城市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基本解决了历年政府投资工程欠款问题。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外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实施了世行贷款攀枝花环境治理、日元贷款水环境治理项目,完成项目提款报账16,233万元,并努力争取到4个外债项目的展期。这些投资直接增加了即期需求,带动了民间投资和消费,为全市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全力推进灾后重建。按照“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把灾后重建与扩大投资有机结合起来,各级、各部门通过多层次汇报,争取到地震灾区自然灾害生活补助和过渡期财力补助29,069万元,全面落实了“8?30”灾后临时生活救助、农房恢复重建和五保安置补助政策;同时,市、县(区)两级财政通过设立灾后恢复重建资金、调整专项资金支出结构、争取银行贷款等多种途径,筹集资金31,127万元,支持了学校、医院、集中安置点等灾后重建项目,扶持了受灾企业恢复生产,并按市政府要求,对受灾群众农房重建贷款给予了贴息,解决了灾区群众的实际困难。
     三是加大产业发展投入。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工具,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多方筹集资金,加大了对产业发展的投入。全市整合促进经济增长专项资金、产业发展资金11,821万元,主要用于支持中小企业贷款贴息和优势产业项目;安排资金10,020万元,用于重点污染源治理、淘汰落后产能和重大节能示范工程;通过体制和专项补助等方式,安排园区发展资金20,821万元,支持全市工业园区发展,促进了产业的集聚。
     四是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按照财力下倾的原则,落实了契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收入下划政策,建立了市对县(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共向县(区)倾斜财力8,600余万元。为调动县(区)增收节支、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完善了市对县(区)的激励约束考核机制,对县(区)收入征管、财政平衡、基层保障、预算管理等七项指标进行激励约束考核,提高了县(区)财政的管理水平,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五是积极兑现优惠政策。为了支持企业应对危机,本着让利于企业的原则,及时兑现了税费减免的各项政策,全年共为企业减、免、缓税费9亿多元。具体表现为:执行了增值税转型、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增值税退税等税收政策,兑现了社会保险费“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的减免缓政策,实施了电价优惠政策,下调了煤炭价格调节基金的征收标准,减半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6项规费的市级所得部分,降低钒钛产业园区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和金鼎担保公司担保费率,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支持了企业发展,调动了企业增产增效的积极性。
    (三)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强力保障民生投入
    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各级财政通过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坚持“五个围绕,五个增加”,切实加大民生投入。
    围绕“八大民生工程”,切实增加财政投入。全市整合资金115,000余万元,投向群众关注的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通畅和环境治理等“八大民生工程”。其中用于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的资金49,622万元,实施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支持了煤炭采空沉陷区治理、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兑现了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缓解了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用于道路通畅工程的资金10,326万元,改善了农村交通,发展了城市公交;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14,000万元,推进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污染治理;用于就业促进的资金4,636万元,加强了农民工就业培训,扩大了就业规模,提高了就业质量;用于扶贫解困的资金3,095万元,扶持了农村贫困人口,解决了困难群众医疗补助费用。
围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切实增加财政投入。为了全面推进城乡环境的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和制度化,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全市启动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各级财政部门坚持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多方投入的原则,建立了市、县(区)分级负责的经费保障机制,全年共安排资金10,160万元,主要用于园林绿化、城乡集贸市场、市容环境治理、县(区)环卫项目和示范村庄建设等。通过财政资金的注入,粘合了社会资金,调动了群众投工投劳,为城乡环境的综合整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围绕农民增收,切实增加财政投入。一是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全市安排农林水事务支出46,643万元,同口径增长10.3%,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3.6个百分点,重点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农村生态环境、农产品食品安全体系建设。二是以现代特色农业基地项目为资金整合平台,大力整合各级支农资金6,134万元,集中扶持了一批特色农业项目,实现了“整合项目、聚合资金、整体打造、综合示范、集中成片、整体推进”的目标。三是严格兑现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机购置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家电和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资金共12,362万元。四是积极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扩面工作,提高了农业抗灾能力。
围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增加财政投入。一是全市共筹集社会保险基金补助83,804万元,确保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发放,兑现了新农保、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等社会保险财政补助政策;二是支持了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落实了各项就业补贴政策;三是提高了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全市用于城乡低保的支出达5,766万元;四是调整了村(社区)干部基本报酬和办公经费补助标准,提高了基层组织的经费保障水平。
    围绕社会事业发展,切实增加财政投入。全市安排教育支出96,487万元,同口径增长34.5%,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幅27.8个百分点,重点支持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全面实施了职业教育攻坚和民族教育十年行动计划。安排科技支出6,342万元,同口径增长10.7%,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幅4个百分点,重点支持了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攻关,提高了支柱产业和重大项目的科技带动力。安排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8,238万元,确保了国庆60周年、文物普查、群众性文体活动、广播电视村村通、省第十一届运动会备战等资金需要。安排医疗卫生支出37,751万元,用于医疗保障、公共卫生、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甲型h1n1流感防治等,增强了城乡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同时,大力支持综治维稳、平安创建、安全生产以及其他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四)不断深化财政改革,继续推进体制创新
     改革是财政发展的不竭动力,各级、各部门抓住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机制,不断推动财政改革向纵深发展。
     一是积极推动政府采购改革。强化政府采购的全程管理,将政府采购全面纳入部门预算,对采购信息发布、专家评标过程和结果进行全程监控。积极创新采购模式,建立了协议供货采购制度,将计算机、打印机、空调等14个品目纳入协议供货范围,降低了采购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全年实施政府采购30,220万元,节约采购资金5,087万元,节约率14.4%。
    二是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优化支付流程,加强支付管理,规范支付行为,不断增强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推动公务卡改革扩面工作,将市本级70家一级预算单位纳入了公务卡改革范围。规范账户管理,将预算单位实有资金账户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三是全力推进财政投资评审。加强投资评审机构建设,充实评审队伍,扩大评审覆盖面,拓展与社会中介机构的合作,强化投资评审工作。全年完成财政投资评审项目140个,送审额86,643万元,审减11,973万元,综合审减率13.8%,节约了财政资金。
    四是建立政法经费保障机制。各级财政部门按照上级实施政法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要求,加强与政法部门的协调配合,并结合攀枝花的实际,着力构建分类保障、按标准保障、收支脱钩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新型政法经费保障机制。积极支持农村“两庭一所”建设,政法经费保障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五是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的化解工作,全市“普九”化债已通过省级验收。经过积极争取,仁和区和米易县作为山区县,纳入了全省首批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试点,为村级小型公益设施建设奠定了基础。
    五、财政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2009年全市财政运行情况总体较好,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财政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财政收入基础不够稳固。究其原因主要是全市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产业链不长,产品附加值不高,抗风险能力不强;同时,财政收入中一次性收入比重较高,收入基础稳定性差。这就需要各级、各部门在今后的财源建设中,更加关注财政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预算执行不够均衡。目前,预算支出执行进度前低后高,四季度尤其是12月份支出比重较高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固然有上级专款下达较晚的客观原因,也有部门预算编制不够细化,个别项目支出安排不够准确,部分项目前期准备不够充分,部门间相互衔接和配合不够顺畅等主观原因,这就需要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尽力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三是部分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不高。个别部门和县(区)“重分配、轻监管”的现象还一定程度的存在。在支出规模扩大、保障范围拓展的情况下,财政监管力量不足,监管方法落后,造成资金使用的效益较低,这就需要我们整合监管力量,创新监管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六、进一步提高财政运行质量的主要措施
    (一)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围绕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的战略目标,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完善农业投入机制。政府投资、土地出让收入要向“三农”倾斜。推进支农资金整合,提高资金使用绩效。搭建农业担保平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粘合作用,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扩大覆盖范围。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实施大竹河水库建设、病险水库整治、农村道路建设、安全饮水工程以及中低产田改造,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安排烟叶发展、标准化养殖、现代设施农业、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发展资金,支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四是创新财政支农模式。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示范片项目,支持米易县、盐边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建设,实施二滩水淹区扶贫开发项目,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支持工业提速增效,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一是促进产业发展。围绕“6 2”发展规划,增加工业发展资金投入,做大做强钢铁、钒钛、能源、化工等支柱产业。市级工业发展资金重点向新能源、新材料、机械制造等产业倾斜,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做大做强金鼎担保公司和金源创投公司,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二是扶持园区发展。继续采取多种方式,大力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聚集。三是推动节能减排。支持重点节能工程建设,落实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减排政策,推进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发展低碳经济。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扩大第三产业发展资金规模,继续支持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乡村旅游,拓展旅游市场,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大力支持现代金融、商贸流通、社区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不断拓宽发展领域;支持引进和培育一批物流龙头企业,推进物流中心建设,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支持城乡消费设施建设,有效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二)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继续实施投资拉动
     筹集资金,保持政府投资持续增长。首先,各级财政要调整支出结构,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对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化、重大民生项目、灾后恢复重建四个领域给予大力支持。其次,要以项目为载体,对财政一般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外资金和政府性融资资金进行整合,提高政府投资整体效益。三是发挥政府融资平台的作用,做好企业债的发行、国家开发银行和沙特基金会医院重建贷款工作,放大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引导和带动民间投资,逐步提高民间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
    抓住关键,支持重大项目顺利推进。今年重大项目启动多,资金需求量大,各级财政要充分发挥职能,全力支持成昆铁路新线攀枝花段、昭攀丽铁路、攀丽高速公路攀枝花段等进出大通道建设,大力支持沿江快速通道西区段、炳二区主干道、炳仁路后段、炳三区等交通和城市建设,着力支持学校、医院、体育、文化设施等公益项目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及时兑现各项政策,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提高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必须落实好刺激居民消费的各项政策,积极培育消费热点,优化消费环境。
    一是落实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等收入调整政策。按照全国统一部署,在已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实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基础上,2010年全市将全面实施其他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目前,市级财政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安排了专项预算,为实施市级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做了一定准备。各县(区)财政也要统筹财力,预留资金,确保县(区)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顺利实施。同时,还要及时兑现其他各项收入调整政策,努力增加居民收入。
    二是落实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通过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方式,创造就业机会,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落实培训、职业介绍、社保、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补贴政策,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国家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和部分优抚对象待遇政策,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相关工作;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加大对低收入群众的帮扶救助力度,努力提高保障水平。
    三是落实各项补贴政策。发挥财政政策对消费的引导作用,进一步落实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汽车以旧换新的财政补贴政策,扩大补贴对象范围,增加补贴品种,提高补贴标准;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扩大涉农补贴规模,完善补贴政策,加大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机购置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等财政涉农补贴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拉动农村消费市场。
   (四)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全力促进社会和谐
    深入实施“十大民生工程”,确保筹资任务落实,强化政策衔接配套,着力构建“四个机制”。
    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经费保障机制。按照“夯实基础、全面提升”的阶段目标任务,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环境卫生质量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容貌秩序和城乡风貌治理,改善城乡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支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的建立,实现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建立百姓安居工程财政投入引导机制。多管齐下,多方筹集资金,继续推动煤炭采空沉陷区治理及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加快推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进度,及时兑现廉租房租赁补贴政策,切实做到应保尽保,改善困难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围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逐步提高财政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支持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服务能力建设,确保阶段性改革任务的完成;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机制,提高政府的应急能力。
    建立社会事业投入正常增长机制。一是支持教育优先发展。继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政策,支持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继续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实施职教攻坚计划,推进藏区“9 3”免费职业教育;认真落实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二是努力推动科技创新。大力支持对我市具有战略性、带动性和标志性的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的突破;大力支持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创建、专家院士培养、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和农业科研项目。三是支持文体广电事业发展。不断推进群众文化活动,实施农家书屋、县乡广电传输覆盖工程,支持省民运会的召开。四是继续支持计划生育、档案、哲学社会科学、人民防空、防震减灾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五)加强财政收入征管,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一是加强财政收入征管。要继续完善财政、国税、地税、人行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及时掌握收入动态,实现收入均衡入库;实施收入目标责任管理,及时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强化考核;加强重点投资项目税源征管,防止税收流失;抓好“收支两条线”管理,稳步推进市级非税收入征管网络建设,提高征管水平;推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加强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努力增加财政收入。
    二是努力降低行政成本。落实厉行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的有关规定,努力压缩一般性支出,从严控制购置费、通信费、接待费、出国经费等项目支出。继续控制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和信息化建设项目,避免重复建设和损失浪费,坚决反对大手大脚花钱和铺张浪费行为。通过增收节支,在保运转、保重点的同时,努力实现全年收支预算平衡。
   (六)切实加强财政管理,全面提高理财水平
    一要提高财政运行质量。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上提出,针对当前财政运行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着力从四个方面提高财政运行质量,即: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稳步提高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背景中,努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确保实现财政稳健运行;在强化财政公共保障能力中,继续提升财政监督管理成效。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调查、深入研究,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在体制、机制、政策层面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不断提高财政运行质量,确保财政稳健运行。
    二要加强政府债务管理。近年来,市、县(区)两级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尽快改善投资环境,不同程度的举借了部分债务,用于交通、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实践证明,只要举借有度、使用得当、管理有方,政府适当负债可以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去年以来,个别县(区)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投资拉动战略,政府性债务规模迅速扩张,财政风险逐步积聚,给县(区)财政的稳健运行带来一定隐患,需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各县(区)要从维护政府信用的高度,一方面要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在债务审核控制、运行链接、分析预警、偿债准备等方面加强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运行情况的动态监控,筑牢政府与平台的风险防火墙,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三要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在将县(区)所有预算单位纳入集中支付的基础上,探索对乡镇财政资金实施国库集中支付;逐步推进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探索财政国库管理和执行机构的整合;继续推行公务卡改革,逐步将市级二级预算单位和有条件的县(区)纳入实施范围;推进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实现收入数据共享。
    四要健全财政投资评审制度。扩大投资评审范围,将预算内基建资金、专项资金、政府性基金、政府性融资等安排的建设项目逐步纳入评审范围,努力节约财政投资成本;创新投资评审方式,采取与中介机构合作等多种方式开展评审;同时,积极探索部门预算编制和政府采购环节评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五要创新村级公益事业奖补机制。本着以财政奖补资金为引导,以农民自愿筹资筹劳为基础,以村民自主建设为主体,全力做好仁和区和米易县试点的各项工作,逐步建立“上级补助、地方支持、村民自筹”的村级公益事业财政奖补新机制,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六要继续强化财政监督。健全完善财政、监察、审计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整合监管力量,提升监管合力,协同开展灾后恢复重建、扩大内需等重点专项资金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管理技术支撑,加强财政资金实时在线监督;进一步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监督,规范会计行为。

网站地图